AI绘图软件Midjourney如今备受瞩目,在AI和图形计算领域崭露头角。近期我一直追踪着这家公司的成长故事,他们只有11名全职员工,没有任何融资,却在短短一年内积累了超过1000万用户和一亿美元的营收。这个令人鼓舞的例子对于我们这些类似形态的创业者来说,具有很大的启发。
Midjourney成立于2021年,创始人David Holz是一位典型的技术男和连续创业者。在此之前,他还作为CTO共同创立了VR领域的公司Leap Motion,并专注于手势跟踪技术的研究。
Leap Motion刚成立时备受瞩目,在短短三年内获得了超过4亿美元的融资,团队自信满满,希望能够创造一些改变世界的产品。
Midjourney,11 人如何做到年收入 1 亿美元?
AI 绘图软件 Midjourney 现在挺火的,是这波 AIGC 浪潮中的佼佼者。最近我一直在看这家公司的成长故事,11 个全职员工,0 融资,一年时间积累了 1000 多万用户和一亿美金的营收。很有启发,毕竟我们也是类似形态的创业者。
Midjourney 成立于 2021 年,创始人 David Holz 是一个典型的技术男和连续创业者。在此之前,他还以 CTO 的身份联合创办了 VR 领域的公司 Leap Motion,主要研究手势跟踪技术。
创立之初,Leap Motion 备受关注,三年内迅速拿到了 4000 多万美元的融资,团队心高气傲,想做出一些改变世界的产品。
当时还有个小插曲,苹果公司提出来想收购 Leap Motion。但 Holz 觉得对方出价太低,并且没有乔布斯的苹果已经没有什么创新力了,他不愿意为那些人工作,他想自己创造一家具有创新力的新公司。
2013 年,Leap Motion 相继发布了几款自己的产品,包括 PC 和 VR 方面的,但都不温不火,没有在市场上激起太大的水花。这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并不是什么好兆头。
市场反馈不好,增长无法达到预期,Leap Motion 自然也就拿不到新的融资。但没钱难办事。他们自己造血的能力不够,养活团队、继续研发新产品又需要钱。于是,公司忍痛裁员,优秀的员工相继流失,似乎进入了下行通道。
Holz 和另外一位创始人带着团队继续折腾,这也是创业的常态,把事情做对需要一个过程。Leap Motion 复盘了公司早期的失误,调整策略,继续探索未来人和计算机的互动模式。
但从市场反馈看,他们业务起色不大。直到 2019 年,被另外一家同行业的公司低价收购。
但新的传奇故事才刚刚开始。
之后 Holz 便创立了 Midjourney。这次,他不融资,不追求团队规模,更关注公司盈利能力,这些经营理念,应该都是他对第一段不算成功的创业经历的回应。
我或深或浅参与过几次创业,锤子科技、极客时间。这次自己出来做墨问西东,有很多想法都能从 Midjourney 上找到共鸣。我觉得,未来大部分成功的创业公司,都会类似 Midjourney。
1. 创业团队人少而精才是正解。人少,并不意味着做的事情小。Midjourney 用 11 个员工一年以内做到了 1300 万用户,年营收 1 亿美元。我也在创业,时常告诉自己,资源有限是好事。资源有限,会不断倒逼团队思考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2. 经营 Leap Motion 时,Holz 大概率被资本裹挟过。别人投资你,肯定需要考虑退出的事,而退出,大概率都要依靠 IPO。但对于创业团队而言,过于关注结果,过于关注增长,都会让团队丧失初心,动作变形。有实力的话,可以不拿融资,一开始也不需要招那么多人,慢慢来。这也是一种新的、符合常识的创业方式。
3. Leap Motion 创业过程中,Holz 积累了很多信任和欣赏他的人脉。当 Midjourney 需要一万个 GPU 时,有朋友慷慨解囊。所以,手艺、影响力和人脉,都很重要。不要厚此薄彼。
4. Holz 说自己离开 Leap Motion 创办 Midjourney,是为了换一个环境,因为他不想继续待在一个由风险投资支持的大公司,希望自己在未来 10 年可以做很酷的项目并且享受乐趣。而小的团队,更能专注在他想要做的事情上,毕竟他们没有销售的压力,也没有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想法。大家只是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好。
5. 不依赖融资,就需要团队较早考虑盈利。之前的很多创业团队,一上来都会先做用户增长,等差不多了再做收入。但 Midjourney 没有钱,他们在设计产品时,第一步就是思考怎么才能挣钱。这年头,不要以创业,我融了多少钱为荣。
6. Midjourney 的盈利模式非常简单,订阅制,按月或者按年付费,一共三档:基础、标准、高级。现在已经没有免费版本。产品的收费模式,越简单越好。
7. 不要追求从 0 开始创新。Midjourney 的模型,最早是基于 CLIP 及 Diffusion 的开源模型,抓公开数据训练,然后迅速上线 Open Beta 版本,占领用户心智。不要有洁癖,快速借鉴别人的经验是一种能力。
8. Midjourney 只有 11 个全职员工。但你知道吗?他们还有 60 多位** Discord 运营。对于一些可以标准化,没有壁垒的工作,用**的方式搞定是一个思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9. 知道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并敢于取舍。Midjourney 到现在都没有独立 App,也没有网站,和用户的所有交互都在 Discord 上。要是你,敢这样吗?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要追求完美。“从长远来看,Midjourney 将拥有自己的网站,自己的用户界面,但现在公司不需要花费时间来构建整个用户界面。” 这是 Holz 的判断。
10. 但是搭载在 Discord 里,也不是一开始就明确的。用户测试完他们才发现,90% 的人不知道怎么告诉它他们想要什么,于是加入了教学元素。后来发现很多人并不喜欢一个人画,更喜欢跟朋友一起玩,他们才意识到 Midjourney 是社交的东西,加入了社交元素。“构建产品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发现事物的真实本质持开放态度。”
11. “技术的最大限制不是规模、成本或速度,而是人们如何与之互动,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能做什么。” 操作系统以及搭载的各种软件,是我们现在与计算机互动的方式,但看历史,从指令到键盘,到触屏、对话框、语音,甚至手势,人与机器互动的门槛越低,能做的事情越多,生产力的解放越深入。
12. AI 不是现实世界的复刻,而是人类想象力的延伸。Midjourney 做的事情是帮助人们扩展想象力,写 prompt 的指令是 “/imagine”。顺着这个方向,我觉得 Midjourney 会成为一个设计领域的生产力工具。这一波 AIGC 的产品,都应该奔着生产力工具的方向去才有前途。
13. 想象力实在太重要了。张一鸣之前说过一段话,“同理心是地基,想象力是天空,中间是逻辑和工具。A/B 测试只是一个工具而已,是测不出用户需求的,同理心才是重要的基础。如果没有同理心,做出的产品肯定没有灵魂,不能满足用户需求。但是光有同理心还不够,这样只能做出有用的产品。想要做出彩的产品,想象力非常重要。”
14. 大模型技术不会替代人类,它是人类的延伸。
15. 永远不要试图凭空设计一个完整的产品体验,你只需要找到十个看似无关的体验,选择其中最酷的三个,把它们放在一起,然后在细节上进行完善,让人们觉得它不错并喜欢上它,好的产品就是这样一步步做起来的。
16. 工具要想活得好,活得久,永远要让自己嵌到用户的业务流程里,简单讲,要么帮他赚钱,要么帮他省钱。生成的图片商业性很强,Midjourney 才能从一众工具里脱颖而出,很简洁的 prompt 就能生成有明显科幻性的精美图片,让用户数大而且付费意愿很强的设计类用户显著提高效率。从影响创造力开始,以影响生产力立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MacTalk(ID:MacTalkPro),作者:池建强
当时甚至有苹果公司提出要收购Leap Motion。然而,Holz认为他们的出价过低,而且没有史蒂夫·乔布斯领导的苹果已经失去了创新力,他不想为那些人工作,他想自己创造一家具有创新力的新公司。
2013年,Leap Motion相继发布了几款产品,涵盖了个人电脑和虚拟现实领域,但市场反应平平,并未引起太大的轰动。对于一家创业公司来说,这并不是个好兆头。
市场反馈不佳,增长不如预期,Leap Motion自然无法获得新的融资。然而,缺乏资金使得公司难以运作。他们自身的盈利能力不足以养活团队和继续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因此,公司不得不痛苦地裁员,优秀员工纷纷离职,似乎进入了衰退的状态。
然而,Holz和另一位创始人并没有放弃,他们继续探索,这也是创业过程中常见的情况。Leap Motion反思了早期的错误,调整了策略,继续探索人与计算机的交互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