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得州航展坠机事故已致6人死亡”一事成为一些航空迷们最为关注的事情,要知道咱们的航展也在进行,却没想到一向自视甚高的美瑞坑,自己栽了个跟头,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如何看待“美得州航展坠机事故已致6人死亡”一事?
11月13日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县法医13日发布报告说,12日在当地“飞越达拉斯之翼”航展上发生的飞机相撞坠毁事故造成6人死亡。12日中午,两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的飞机在飞行表演时在空中相撞,迅速坠落爆炸并引发大火。联邦航空局当天发表声明说,失事飞机分别是B-17轰炸机和P-63战斗机。达拉斯当地消防救援部门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说,地面无人员伤亡。“飞越达拉斯之翼”航展已有7年历史,此次展出40余架二战时期的飞机,飞行表演者多是退役或退休飞行员。
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和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正对事故展开调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报道称,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官员迈克尔·格雷厄姆13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事发时B-17轰炸机上有5人,P-63战斗机上有1人。
讲一个关于空难的故事
@游识猷:格拉德威尔的《异类》( 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一书里,讲过一个关于空难的故事。
1997年8月6日凌晨1点,大韩航空801次航班试图降落美国关岛机场。飞机直直撞上了距离机场5千米的尼米兹山。机上的254人中,有228人遇难。
飞机,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航空,是精心设计层层保障的系统。每一场空难在复盘时,都会发现无数个“本可以挽回”的机会,也会发现无数个不幸的错误,偶合叠加,让这些机会最终被错失。
大韩801次航班,也不例外。
那一天。
关岛天气不好,雨水影响了视线。
机长连续执飞,身心疲惫。
机组使用的仪表进近图,是已经过期的数据。
关岛机场正在维修,没有引导飞机降落的下滑角指示灯。
其他无线电信号恰好扰乱了飞机收到的下滑角信号,信号断断续续时有时无,让机长感觉迷惑。
关岛机场的测距仪指示灯安装位置特殊,在跑道尽头前方5千米处,而机长以为这个灯像大多机场那样安在跑道尽头。
关岛机场还因为误报的警报太多,而关闭了机场的最低安全高度警报系统(MSWA),结果未能提前给飞机发出警讯……天气差、人疲惫、设备故障……以上都是造成不幸的原因。而随着调查深入,又一个原因浮出水面。
文化里的高“权力距离指数”(Power Distance Index),带来的“缓和性语气”(mitigated speech)。
***
“权力距离指数”,是荷兰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提出的一个指标,用来衡量不同文化里,人们对待“更高层、更权威者”的态度。
权力距离指数高↑↑↑。人们更尊重权威。雇员不敢反驳上司。年幼者顺从年长者。掌权者有更多特权。而弱势者也把权力分配不均视为理所当然,温顺地接受现状。
权力距离指数低↓↓↓。人们更认同平等。学生会反驳老师。雇员直呼上司的大名。掌权者努力显得亲民不强势。社会总体氛围不鼓励对权威的盲目敬服。权威被认为是可以挑战的。
而韩国恰好是个权力距离指数高的地方,一切都按照资历和等级排序,用韩国谚语说,“喝凉水也得有个先后顺序”。
在这种文化里,副机长不太有勇气挑战机长的决定。
虽然理论上讲,副机长和机长都肩负着将飞机安全飞回的责任,也都具备足够的技能。两人应该互相关照,弥补对方的不足。
然而现实却是韩国机长的一言堂。副机长、乃至其他机组人员,都会等待机长做出决定,不去主动插嘴反驳。即使在危急时刻,这种长久以来的顺服习惯也会让下属们三缄其口,哪怕鼓起勇气开口,说的也是些委婉含蓄的话——机长一时可能压根听不明白意思的那种。
***
假如一个副机长想要说服机长绕开前方的一个强降雨区,他有6种可能的表达方式,语气从 直接易懂→委婉含蓄 ,分别如下——
①直接命令:“右转30度。”最直接,最细致,最精准,最容易被理解并**作。韩国机长最可能对副机长这么说。而韩国副机长对机长这么说的几率就小得多了。
②陈述机组责任:“我认为我们现在需要向右调整航向。”这里使用了“我们”,而不是直接对“你”下达命令。也没有特别细致的30度要求。语气更缓和。
③建议:“让我们躲过这个坏天气吧。”暗示了“我们是一起的”。
④询问:“你准备往哪边调整航向?”更弱势的建议,表达了飞机不归自己掌控,要寻求机长的许可。
⑤偏好:“我觉得我们向左或向右偏转比较好。”——只是我觉得、我的偏好而已。
⑥暗示:“前方40千米处天气可能不太好。”——语气最缓和的版本。韩国副机长最可能这么说。然而,机长很可能把这句当成无关紧要的闲聊,完全领会不到副机长有“不转弯绕开,飞机可能会出事”的意思。
***
大韩801次航班的最后时刻里,留下了这样的语音记录。
副机长:“你有没有觉得雨下得更大了?在这个地方?”(暗示。天气太糟了,机长你要在没有备选方案的情况下做目视降落,万一我们飞出云层却看不见跑道怎么办?)
随机工程师:“机长,气象雷达发挥了不小作用。”(暗示。今天晚上并不适合目视降落。看看气象雷达吧:前方有危险。)
机长:“是,的确很有用。”他根本没理解随机工程师的疯狂暗示。
1时41分59秒,副机长:“不在视野范围?”(询问。我没看到跑道,怎么办?)
1时42分19秒,副机长:“让我们做一次复飞”。(语气升级了。建议,陈述机组责任。后续调查显示,如果那一刻副机长立刻接手让飞机复飞,还有时间躲过撞山的命运。然而,副机长没能鼓起正面对抗上级的勇气。)
1时42分21秒,副机长:“不在视野范围,复飞。”(迟来的命令。)
1时42分22秒,随机工程师:“复飞。”(又一个迟来的命令。)
1时42分23秒,机长:“复飞。”(终于理解了下属的意思)
1时42分25秒78毫秒,巨大撞击声,大韩801次航班坠机。
***
801次航班空难后,大韩航空展开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有一项要求是,工作语言改为英语,所有培训都用英语,机组人员必须用英语交流。这项要求有两个目的:
①英语是航空界的通用语言。飞行员与各个机场的控制塔台联络,通话语言基本是英语。强制使用英语,就能提升飞行员的英语水平,减少飞行员与塔台之间的误会,从而降低事故率。
②一门外语其实就是一门文化,一种新思维,一个转换器。同一个人,说韩语时不由自主就会带上敬语,委婉表达;说英语时,反而可以直接而简明地沟通。
没有人能脱离所在的文化环境而完全自由。但用外语沟通时,束缚就会更松弛些,表达就会更轻盈些。因为误会而造成的悲剧,也会更少一些……
***
故事讲完了。留一个小问题。
2019年1月4日,桂林航空GT1011桂林-扬州的航班上,当机长让无关人员进入驾驶舱时,其他机组人员,会说些什么?用什么语气说?还是说,他们欲言又止,最终都选择了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