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秦时代,人们的名称呼相对复杂,通常由姓、氏、名和字四个部分组成,与现代直接使用姓名的方式有所不同。
举例来说,百里奚是姓姜、氏百里、名奚。根据春秋时期男性以氏+名的称呼习惯,他在史书上被称为百里奚。
然而,百里奚的儿子命名方式与之不同。他的儿子在史书中被称为孟明视,姓姜、氏百里、名视,字孟明。
这种名字和字之间的关系符合常见的取字习惯,"明"与"视"有相关意义,"孟"则表示长子(也有说法认为孟代表庶长,伯代表嫡长)。
然而,他的称呼为字+名,即孟明视,按照正常的称呼应该是百里视。
类似的例子还有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姓子宋、氏嘉、名孔父,字嘉。按照正常的称呼应该是宋嘉。
而孔子的父亲,被称为叔梁纥,姓孔、氏纥、名叔梁。
你可能已经发现了一个问题,孔父嘉明明是姓宋,为什么叔梁纥却变成了孔氏呢?
春秋战国时期的氏很容易发生变化,氏代表家族的封地和源流等,封地的变更等行为很容易导致氏的改变。
实际上,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他的氏已经变成了孔,而不是宋,所以孔父嘉可以算作孔子这一脉孔氏的源头。
改变氏的情况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那就是诸葛。
为什么诸葛氏通常被简称为葛氏呢?因为诸葛其实是从葛氏发展而来。
陈涉麾下的大将葛婴,因为私立王而被陈涉所杀,汉朝建立后,为了表彰葛婴的功绩,朝廷寻找到葛婴的后人,并封赐各地,于是葛氏的后人在葛之前加上封地的"诸"字,自称为诸葛氏。
1. 为什么不是姬重耳,姜小白?
因为先秦时对人的通常称呼规则并非秦之后的姓 + 名,而是男子称氏 + 名,女子称名 + 姓。
姬重耳,姜小白是依照秦之后的称呼规则的说法,因为这时奴隶时代的贵族制度被取消,氏不再有指代封地和先祖的效果,于是姓氏被同一化了。
但如果是他们自己时代的称呼,应该按照先秦的规则,称为晋重耳和吕小白。
同样的道理,秦始皇在统一之前,按理来说并不叫嬴政,而是赵政(例如西汉早期的竹书《赵正书》,西汉早期的人大多都是经历过战国的,因此会沿用战国的称呼),但在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取消了全国的贵族,这之后姓氏已经混同,称他为嬴政还是赵政都一样。
总之,我的观念是,哪个时代的人,就按哪个时代的称呼,先秦的人就按先秦称呼,秦后的人就按秦后的称呼。
至于秦始皇这个终结了上个时代,开启了下个时代的人,两种我觉得都行。
2. 先秦时代的女子怎么称呼?
接上面的问题,女子称名姓,例如秦国公主文嬴,怀嬴,齐国公主庄姜。(根据评论区补充,文嬴,怀嬴是同一人,其中文嬴是本名,怀嬴是她丈夫晋怀公的谥号作为前缀)
文,怀,庄是她们的名,嬴,姜是她们的姓。
但并非所有先秦史书中的女子都是这么称呼的,比如赵朔之妻,晋国公主赵庄姬(赵氏孤儿赵武的妈),就不是按这个规则。
姬是她的姓,赵是她夫君赵武的氏,庄是赵武的谥号,她的名并没有流传下来。
对于没有流传下名的女子,丈夫的氏 + 自己的姓也是一种称呼方式。
比如著名的夏姬,姬姓,名 shao(字为上孔下皿,读音如少),夏是她第一任丈夫夏御叔的氏。
(再补充,一女多嫁的行为在先秦不算少数,多次出嫁的女子只保留第一任丈夫的特征作为前缀,比如先后出嫁三次的夏姬,史官杀手崔杼的妻子东郭姜,即使她们再嫁,但还是保留第一任丈夫的氏)
同时因为姬字即可以指代女子,又是一个大姓,所以并非每个 x 姬都是姬姓女子,比如秦始皇生母赵姬,就是个没有名字的女人,赵是她的家乡,姬是代指女子,赵姬的意思就是赵国的**。
所以,还是具体情况具体来看。
稍微离题了一点。
回到公子扶苏和公子胡亥的问题。
与普通人相比,先秦时期的公族和王族的称呼相对固定。
有爵位的直接使用爵位称呼,比如晋文公在位时被称为晋侯,秦穆公在位时被称为秦伯。
而他们的孩子统称为公子加名字。
举例来说,晋文公在位之前被称为公子重耳,齐桓公在位之前被称为公子小白。
晋文公的姓是姬氏,名为重耳,不知道字,国君的字往往不被流传,因为没有人敢使用字来称呼他们。
齐桓公的姓是姜氏,氏是吕氏,名为小白。
按照称呼规则,他们应该分别称为晋重耳、吕小白,但因为他们的身份是"公子",所以有权直接称为"公子XX"。
扶苏和胡亥的情况也是如此。